一、传说中的区块链创始人中本聪为什么一直要匿名
比特币白皮书首次发表于2008年底,当时创作者将其发送给加密邮件列表中的多个收件人。奇怪的是,它的创造者假装是Satoshi Nakamoto,一直隐藏在化名后面。
2009年1月3日,中本通过挖掘账本生成了比特币网络的第一块,比特币网络由此诞生。在第一篇文章中,他嵌入了一段文字:“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财政大臣站在第二次银行救援的边缘”,并告诉全人类,比特币的诞生意味着传统银行体系开始衰落。
许多人认为比特币是来自加密朋克运动的思想融合。中本先前发表了一篇500字的论文,他在其中写道:
《比特币白皮书》称,中本精通经济学和计算机编程,并利用这两大优势打造安全可靠的比特币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在2008年之前,还没有以中本命名的程序员。此外,无论是电子邮件地址还是他使用的网站都无法追踪来源。所以很奇怪有如此渊博知识的人会选择匿名。
中本匿名的可能原因是
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分散的点对点支付系统。为了避免成为系统的真正领导者,让人们相信他是创造者,他选择了匿名。此外,CBSE发布的任何信息都可能被加密货币持有者视为投资建议,并可能导致价格波动。无论造物主是否想要,这都可能发生。
赖特硬币的前创始人查理•李(Charlie Lee)表示,当他澄清自己在硬币中的立场时,他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关于reddit,Charlie Lee解释道:决定匿名以避免一切可能的利益冲突?
中本匿名的另一个原因可以解释为,替代货币的创造者很容易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
1998年,夏威夷居民伯纳德·冯·诺豪斯(Bernard von nohaus)创造了一种称为自由美元的私人货币。它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但它的铸币在2007年突然遭到了联邦调查局和特勤局的突袭。在2009年的刑事诉讼之后,钱被没收,伯纳德·冯·诺豪斯被判“制造与美国官方货币竞争的私人硬币”。
此外,2007年,一种名为e-gold的数字货币被指控非法,因为它没有收集足够的客户信息。它的主人被判处软禁,公司被关闭。政府机构以另类货币逮捕企业家可能是中国决定匿名的一个因素。
所有人都可以使用比特币。这意味着它可以用来支付合法和非法的服务,以及合法的投标。然而,它一直是黑网市场上流行的一种支付方式。臭名昭著的黑暗网络做市商和运营商罗斯·乌尔布利希特(Ross Ulbricht)因便利毒品和其他违禁品交易而入狱。
Ross Ulbricht于2017年12月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但仍在监狱中。如果中本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可以推断他可能面临类似的命运。
他会是谁?
2016年,澳大利亚程序员克雷格·赖特(Craig Wright)自称是中国人。他提供了一些证据,但后来发现,这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它可以公开从书籍中获得。他还被指控伪造公告和博客文章来展示他真实的中文版本。例如,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最近称克雷格怀特是个骗子。
另一个是哈尔·芬尼。他是一个著名的密码朋克和密码学家。他也是2009年第一个从中本收到比特币的人。他也是第一个下载比特币客户端的人。然而,2014年去世前,哈尔·菲尼驳斥了他是中国人的说法。
有人认为,尼克萨博,一个著名的密码学家,可能是中本。在比特币推出之前,他设计了分布式数字货币的体系结构,他称之为比特币。尽管该架构从未被移动过,但它与比特币的设计相似。这导致了广泛的猜测。但他一再否认。
虽然中本的真实身份可能永远不会被披露,但重要的是,该技术的操作不会受到影响。
二、为什么说比特币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泡沫
不久前,全世界比特币总值首次突破了十亿美元。对于一种没有中央银行或其他权威机构支持的纯虚拟货币来说,这是项了不起的成就。但这也是暂时的: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比特币泡沫,而泡沫的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说泡沫注定破裂有几个原因。头一条就是:因为它是泡沫,不管什么图表,要是长成了上图这样,必将在某一刻迎来以泪洗面的结局。但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比特币是由商品和货币形成的诡异混合体。比特币的商品价值是由其货币价值产生的,但随着它的商品属性愈发显著,它作为货币的用途也就越小。
但对比特币泡沫更深层的研究仍然是有价值的,因为对于所有关注支付、货币或信任的人来说,这其中都蕴藏着迷人的内涵。
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支付方式
首先,让我们回到2011年6月12日那个星期天的晚上。那天发生了史上首次大型比特币盗劫案:如此简单粗暴的盗窃,甚至不妨将其看作一起完美犯罪。一名男子——我们只知道他叫“全枉然”(All In Vain)——当晚就寝前让自己的Windows电脑开启着连入了互联网。这台电脑的数字钱包里存有2.5万个电子货币。当他周一早晨醒来时,钱包还在,可是钱没了。
在当时,那2.5万个比特币价值约50万美元;今天,它们大约价值为350万美元。如果全枉然能在盗窃发生后的那几分钟注意到的话,他还有可能保住这笔钱。可是他睡着了——而在盗窃发生十分钟后,这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无可挽回。全枉然要想拿回这笔钱,除非是那个小偷将其拱手送还。
谁也无法找到偷了全枉然的那个人。这是因为,比特币被另一位化名“中本聪”( Satoshi Nakamoto)的神秘网民设计成了数字世界完美的匿名支付方式。这正是比特币的特点之一:一旦支付便无法追回。同样的,如果有人付给你比特币,你便毫无疑问地成为其拥有者。你无需认识或信赖支付者——你只需要知道,钱已经进入了你的虚拟钱包,等着被你存起来或者花出去。
比特币被设计为——并且从很多角度来说,已经成为——完美的数字货币:没有部分准备金系统、匿名,而且具有极高的加密安全性。对于任何曾为银行的无能所苦,或是不满于在国内外付款时产生的额外费用的人——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人,比特币有可能成就支付的终极愿景。尤其诱人的是,比特币实质上对执法和税务机关而言都是不可查察的。
但这些优势同时也是软肋。谁也不想冒险在一夜之间失去价值百万美金的货币,只因为有个电脑黑客比他们技高一筹。
可眼下看来,比特币仍在许多方面都是有史以来最优秀且最干净的支付方式。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创造出更好的替代品,就一定要借鉴比特币的长处——但也要从它的弊端中吸取教训。
比特币:特点逐一来分析
比特币的源代码是开放且公开的,这也意味着全世界每个黑客和译码人都能尝试将其破解。而他们都得出了同一个结论:这套算法确实可靠。关于它的匿名性和可扩展性究竟如何还存在着疑问,可是当比特币在2009年年初甫一问世——是时正值全球大规模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便立即吸引了一批怀有无政府主义乌托邦理想的人群,这些人都是高科技产业中的自由主义人士,他们驱动着大量的网络革新。
包括中本聪在内的这些人对现有金融机构的不信任绝非特例。而使中本聪与众不同的是,他把这种不信任化为哲学理念,而这正是比特币项目背后最重要的驱力。当他于2009年2月将比特币介绍给世人时,中本聪夸口说他的新货币实现了“完全分权化,不存在任何可信赖方”。并且,他非常详细地说明了在他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货币的根本问题是使其运转所需要的信任。我们必须信任央行不会使货币贬值,可是法定货币的历史充斥着对这种信任的背弃。我们必须信任银行会保存好我们的钱并以电子方式转移,可是他们在日渐高涨的信贷泡沫中仍毫无保留的把钱贷出。我们不得不把我们的隐私托付给他们,并信任他们不会让冒名顶替者从我们的账户把钱卷走。”
中本聪可不是偏执妄想狂:他在这里所说的与沃伦•巴菲特在2012年写给股东的信中所讲的并没很大区别。
“在现有货币体系下,已知投资类型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债券、抵押贷款、银行储蓄,以及其他方式。这些基于货币的投资方式中的大多数都被看作‘安全的’。实际上它们属于最危险的资产形态。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些投资方式已经摧毁了许多国家的投资者的购买力,哪怕这些投资者还是能持续适时地收获本金与利息。此外,这一可怕的后果还会一再重现。政府决定了货币的最终价值,而体系因素偶尔会使他们偏向引发通货膨胀的政策。这样的政策时不时便会失控。
“即使是在美国这个强烈呼吁货币稳定的国家,美元自1965年我接手伯克希尔公司的管理工作以来贬值的幅度也高达惊人的86%。那时1美元能够购买的东西今天要花多达7美元才能买到。”
如果你持有美元,你就要信任美国政府不会摧毁你的财富。对比之下,比特币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础上——它被特意设计成一种“人人为己”的货币。全枉然因为他的愚蠢受到了比特币界很多人的指责:把电子钱包存在一台联网的Windows机上,他是怎么想的?
但即便是在使用比特币时,人们最终还是免不了要信任别人——而他们所信任的对象结果往往并不可靠。MyBitcoin事后被发现是个骗局;Mt Gox遭遇黑客毒手。目前人气较高的新兴比特币公司是Coinlab,但是考虑到黑掉这些公司所能带来的收益,而且执法机关对这类犯罪分子毫无兴趣,他们始终要面临损失客户财产的风险。
零信任
比特币所具有的如此程度的不信任既是特色也是漏洞——其实我们大多愿意把囤积财富的任务外包给一家信得过的大型机构,而不是把1千美元藏在老橡树根儿石墙里黑色的火山岩下头,或者是把一共9万美元的百元大钞用铝箔纸裹起来藏进冰箱。自己管理比特币的风险很大,而且需要较高的电脑技能。可是把自己的比特币托付给别人保管所需要的信任正是比特币旨在规避的。
比特币对财务机构与生俱来的怀疑不仅使其与法定货币泾渭分明,也使其与其它虚拟货币迥然不同,例如美国的Facebook币、中国的Q币以及全球最大的虚拟游戏《第二人生》(second life)里的林登币。所有这些虚拟货币都在发明该货币的公司的严格监控之下,并且在这些特定的经济体系外几乎毫无价值。
这些虚拟货币中,一部分在规模上和比特币大致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尽管很难对其进行同等意义上的比较。举例来说,Facebook币的年收入大约十亿美元,而2007年Q币的市场大到了让中国人民银行出面干预,号召各公司停止用Q币进行交易。在最近这场泡沫中,比特币一天的交易额曾超过3000万美元,而多数时间每日交易额也有500万美元以上。这样可得每年的交易额约为20亿美元,只要泡沫不破裂。
三、警惕!比特币注定是一场长期的骗局
比特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欢迎,AT&T、微软、Visa和 PayPal等公司都接受加密货币支付。即使是小型企业也早已加入这一潮流:根据HSB的一项调查,美国三分之一的中型公司现在接受比特币和 Co.作为支付手段。如果你在投机加密货币,这当然是个好消息。不过对人类来说,这只是证明每分钟都有一个傻瓜诞生。
无底洞
比特币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骗局。当然,这个想法一开始听起来很诱人:比特币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你可以通过区块链安全的账本直接进行交易,而不是依赖久经考验的法定货币和银行作为中介。比特币的价值是通过加密计算创造出来的,似乎独立于政治和政府。但归根结底,比特币也是关于协议和信任的。
比特币和公司有什么问题?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麦考利(Robert McCauley)在最近一篇题为“为什么比特币比麦道夫式的庞氏骗局更糟糕”的文章中这样说:“将比特币与庞氏骗局相提并论将是一种恭维庞氏骗局。”与臭名昭著的伯尼麦道夫庞氏骗局相比,比特币不会被用来积累财富,而是作为一种永久的零息债券买。换句话说,没有人保证你的比特币会得到回报。它们的价值完全受自由贸易支配。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当没有人愿意再以任何价格购买比特币时会发生什么?答案是:比特币可能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
根据罗伯特·麦考利的说法,比特币无异于“低价股拉高出货欺诈计划”。拉高抛售是指金融诈骗者使用的一种策略,他们购买或多或少毫无价值的股票,用虚构的故事增强它们然后转售它们。在某个时刻发生崩溃之前,课程的发展通常是天文数字。谁仍然坐在股票上,谁就买单。
就像这个骗局一样,比特币利用了投资者的贪婪。然后是所谓的 FOMO(害怕错过)——极度害怕错过百万美元的机会。毕竟,这种趋势是由朋友、熟人或有影响力的人传播的。比特币的价值完全基于炒作和希望。如果两者都丢失,则加密货币一文不值。
网络犯罪推动者加密货币
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价格多次下跌,最近一次是在 2022年 1月。在撰写本文时,比特币价格开始再次回升,但这会持续多久?是否会再次达到 2021年 11月以来的历史新高?没有人认识他们回答对这些问题。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就像任何欺诈一样——也可以用比特币赚钱。因此,如果您在 2017年或之前获得,您仍然可以受益。否则这种情况发生的机会相当渺茫。
从来没有这样的打算:比特币的神秘发明者中本聪想要创建一种用于日常交易的媒介,并在 2007年和 2008年金融崩溃后建立传统银行基础设施的替代方案(PDF)。这个计划没有成功:今天你可以在这里和那里使用比特币进行支付,但基本上它首先是一种冒险的机会投资游戏。
此外,比特币也是一流的耗电者。加密货币挖矿每年消耗大约91太瓦时的电力。这比拥有 4500万居民的阿根廷一年的消费量还要多。对能源的需求每天都在增加。这部分是由于您可以在家中成功开采比特币的概念。然而,多年来这并不现实:强大的 GPU不再足以挖掘比特币工作量证明。这需要具有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计算机。这样的系统成本很高并且全天候运行。
在这种情况下,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表明只有 0.1%的比特币矿工结合了总采矿能力的一半。这些是真正赚钱的,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在那里。如果不是这样,你很有可能会在某个时候失去你的资金,这可能不是一个流行的观点-但它可能会让人思考并最终挽救巨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