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indowos10的内核隔离是什么什么叫内核隔离
Windows 10的内核隔离是操作系统中的一种安全功能,即内核级别的隔离机制。
内核隔离是一种计算机安全策略,主要目的是通过在操作系统内核层面实施隔离措施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以下是
内核隔离的概念:
在计算机科学中,内核是操作系统最核心的部分,负责管理系统资源、硬件接口和应用程序之间的交互。内核隔离就是指在操作系统层面实施一种安全机制,将应用程序或进程与系统的核心资源隔离开来,以防止潜在的恶意软件或错误操作对系统核心造成损害。
Windows 10内核隔离的具体实现:
在Windows 10操作系统中,内核隔离功能通过虚拟化技术来实现。它可以在系统底层创建一个隔离的环境或容器,每个应用程序或进程在该环境中运行,从而实现对系统资源的隔离和保护。这种隔离可以有效地防止恶意软件利用系统漏洞进行攻击,或者防止某些应用程序的不当行为导致系统崩溃或数据丢失。
内核隔离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安全形势的不断恶化,恶意软件和病毒不断进化,攻击手段愈发复杂。内核隔离作为一种有效的安全策略,能够大大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防止系统被恶意攻击和篡改。特别是在运行未知或未经验证的软件时,内核隔离可以有效地减少潜在风险。
总而言之,Windows 10的内核隔离是一种重要的安全功能,它通过虚拟化技术在操作系统内核层面实施隔离措施,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
二、高中生物学史理论总结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验证了什么
详细的总结:
一、细胞学说:
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罗伯特·虎克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施旺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
本单位。提出“细胞学说”
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修正“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二、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
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这
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同位素示踪)。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
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四、酶的本质
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
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
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
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五、光合作用
萨克斯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更小的
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普利斯特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
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的实验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
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叶片半遮光处理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鲁宾、卡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同位素标记法&对照法研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探明了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六、植物细胞全能性:
斯图尔德对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植物组培,形成新植株,证实了高度分化
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这就是细胞全能性。
七、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用统计学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
定律。
1、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包括纯合子、杂合子。
(3)生物体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
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
3、设计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设计测交实验
验证,提出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
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
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自由组合。
注: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形和基因型的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
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现基因与染
色体的行为有惊人的一致性。因此得出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
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
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这是典型的“类比推理
法”。
摩尔根此人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对萨顿假说持怀疑态度。
他以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果蝇眼色和性染色体相关。通过假说演绎、
实验(测交)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发明了测定基因位
于染色体上相对位臵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
上的相对位臵,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体内,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八、红绿色盲症:
道尔顿发表了《论色盲》,成为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
九、探究DNA的本质: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得出推论:被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必然有
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
毒性的R型活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活菌。
艾弗里将S型菌内物质进行提纯鉴定,将不同物质分别放入R型活菌培养
基内,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内长有S型活菌。如果用DNA
酶分解从S型菌内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由此
得出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因为
DNA提纯度不是很高,故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
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边。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
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注:后来的研究表明,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沃森&克里克通过物理模型法构建了DNA分子的模型:将磷酸-脱氧核糖骨架
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根据查哥夫(奥
地利)的信息,A=T,C=G。
、
十、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拉马克 1、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物
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他著有《物种起源》一书。
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未能正确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这是他提出的进化论的局限性。
注:(1)遗传与变异的作用:
遗传:微小变异得到积累加强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大量原材料。
(2)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
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与不足:
意义:能够解释生存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足:不能对遗传变异本质做出科学解释
对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
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2)生物进化的研究以种群为单位
注:(1)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
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能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基因交流(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称为物种。
(4)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隔离。隔离是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5)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在相互影响中(竞争、互助)不断进化和发展,
这就是共同进化。
(6)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7)有人主张:中性突变(无利也无害)的积累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十一、激素的发现:
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
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他进而切
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肠内注入稀盐酸时,发现
这样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因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斯他林&贝利斯提出假设: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
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
起胰液的分泌。为此做的实验是: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
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证实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十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达尔文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
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
不均匀造成的。
注: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温特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
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命名为吲哚乙酸(IAA)
十三、能量流动特点的发现:
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
分析,发现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三、什么金属可以隔离磁场
高镍的不锈钢,铝,铜等不被磁化的金属
磁场的屏蔽问题,是一个既具有实际意义又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根据条件的不同,电磁场的屏蔽可分为静电屏蔽、静磁屏蔽和电磁屏蔽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既具有质的区别,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不能混淆。
静电屏蔽
在静电平衡状态下,不论是空心导体还是实心导体;不论导体本身带电多少,或者导体是否处于外电场中,必定为等势体,其内部场强为零,这是静电屏蔽的理论基础。因为封闭导体壳内的电场具有典型意义和实际意义,我们以封闭导体壳内的电场为例对静电屏蔽作一些讨论。
(一)封闭导体壳内部电场不受壳外电荷或电场影响。
如壳内无带电体而壳外有电荷q,则静电感应使壳外壁带电。静电平衡时壳内无电场。这不是说壳外电荷不在壳内产生电场,根发电场。由于壳外壁感应出异号电荷,它们与q在壳内空间任一点激发的合场强为零。因而导体壳内部不会受到壳外电荷q或其他电场的影响。壳外壁的感应电荷起了自动调节作用。如果把上述空腔导体外壳接地,则外壳上感应正电荷将沿接地线流入地下。静电平衡后空腔导体与大地等势,空腔内场强仍然为零。如果空腔内有电荷,则空腔导体仍与地等势,导体内无电场。这时因空腔内壁有异号感应电荷,因此空腔内有电场。此电场由壳内电荷产生,壳外电荷对壳内电场仍无影响。
由以上讨论可知,封闭导体壳不论接地与否,内部电场不受壳外电荷影响。
(二)接地封闭导体壳外部电场不受壳内电荷的影响。
如果壳内空腔有电荷q,因为静电感应,壳内壁带有等量异号电荷,壳外壁带有等量同号电荷,壳外空间有电场存在,此电场可以说是由壳内电荷q间接产生。也可以说是由壳外感应电荷直接产生的。但如果将外壳接地,则壳外电荷将消失,壳内电荷q与内壁感应电荷在壳外产生电场为零。可见如果要使壳内电荷对壳外电场无影响,必须将外壳接地。这与第一种情况不同。
这里还须注意:
①我们说接地将消除壳外电荷,但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壳外壁都一定不带电。假如壳外有带电体,则壳外壁仍可能带电,而不论壳内是否有电荷。
②实际应用中金属外壳不必严格完全封闭,用金属网罩代替金属壳体也可达到类似的静电屏蔽效果,虽然这种屏蔽并不是完全、彻底的。
③在静电平衡时,接地线中是无电荷流动的,但是如果被屏蔽的壳内的电荷随时间变化,或者是壳外附近带电体的电荷随时间而变化,就会使接地线中有电流。屏蔽罩也可能出现剩余电荷,这时屏蔽作用又将是不完全和不彻底的。
总之,封闭导体壳不论接地与否,内部电场不受壳外电荷与电场影响;接地封闭导体壳外电场不受壳内电荷的影响。这种现象,叫静电屏蔽。静电屏蔽有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是实际意义:屏蔽使金属导体壳内的仪器或工作环境不受外部电场影响,也不对外部电场产生影响。有些电子器件或测量设备为了免除干扰,都要实行静电屏蔽,如室内高压设备罩上接地的金属罩或较密的金属网罩,电子管用金属管壳。又如作全波整流或桥式整流的电源变压器,在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之间包上金属薄片或绕上一层漆包线并使之接地,达到屏蔽作用。在高压带电作业中,工人穿上用金属丝或导电纤维织成的均压服,可以对人体起屏蔽保护作用。在静电实验中,因地球附近存在着大约100V/m的竖直电场。要排除这个电场对电子的作用,研究电子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则必须有eE<meg,可算出E<10-10V/m,这是一个几乎没有静电场的“静电真空”,这只有对抽成真空的空腔进行静电屏蔽才能实现。事实上,由一个封闭导体空腔实现的静电屏蔽是非常有效的。
其二是理论意义:间接验证库仑定律。高斯定理可以从库仑定律推导出来的,如果库仑定律中的平方反比指数不等于2就得不出高斯定理。反之,如果证明了高斯定理,就证明库仑定律的正确性。根据高斯定理,绝缘金属球壳内部的场强应为零,这也是静电屏蔽的结论。若用仪器对屏蔽壳内带电与否进行检测,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就可判定高斯定理的正确性,也就验证了库仑定律的正确性。最近的实验结果是威廉斯等人于1971年完成的,指出在式
F=q1q2/r2±δ中,δ<(2.7±3.1)×10-16,
可见在现阶段所能达到的实验精度内,库仑定律的平方反比关系是严格成立的。从实际应用的观点看,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正确的。
静磁屏蔽
静磁场是稳恒电流或永久磁体产生的磁场。静磁屏蔽是利用高磁导率μ的铁磁材料做成屏蔽罩以屏蔽外磁场。它与静电屏蔽作用类似而又有不同。
静磁屏蔽的原理可以用磁路的概念来说明。如将铁磁材料做成截面如图7的回路,则在外磁场中,绝大部份磁场集中在铁磁回路中。这可以把铁磁材料与空腔中的空气作为并联磁路来分析。因为铁磁材料的磁导率比空气的磁导率要大几千倍,所以空腔的磁阻比铁磁材料的磁阻大得多,外磁场的磁感应线的绝大部份将沿着铁磁材料壁内通过,而进入空腔的磁通量极少。这样,被铁磁材料屏蔽的空腔就基本上没有外磁场,从而达到静磁屏蔽的目的。材料的磁导率愈高,筒壁愈厚,屏蔽效果就愈显著。因常用磁导率高的铁磁材料如软铁、硅钢、坡莫合金做屏蔽层,故静磁屏蔽又叫铁磁屏蔽。
静磁屏蔽在电子器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变压器或其他线圈产生的漏磁通会对电子的运动产生作用,影响示波管或显像管中电子束的聚焦。为了提高仪器或产品的质量,必须将产生漏磁通的部件实行静磁屏蔽。在手表中,在机芯外罩以软铁薄壳就可以起防磁作用。
前面指出,静电屏蔽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这是因为金属导体的电导率要比空气的电导率大十几个数量级,而铁磁物质与空气的磁导率的差别只有几个数量级,通常约大几千倍。所以静磁屏蔽总有些漏磁。为了达到更好的屏蔽效果,可采用多层屏蔽,把漏进空腔里的残余磁通量一次次地屏蔽掉。所以效果良好的磁屏蔽一般都比较笨重。但是,如果要制造绝对的“静磁真空”,则可以利用超导体的迈斯纳效应。即将一块超导体放在外磁场中,其体内的磁感应强度B永远为零。超导体是完全抗磁体,具有最理想的静磁屏蔽效果,但目前还不能普遍应用。
电磁屏蔽
电磁场在导电介质中传播时,其场量(E和H)的振幅随距离的增加而按指数规律衰减。从能量的观点看,电磁波在导电介质中传播时有能量损耗,因此,表现为场量振幅的减小。导体表面的场量最大,愈深入导体内部,场量愈小。这种现象也称为趋肤效应。利用趋肤效应可以阻止高频电磁波透入良导体而作成电磁屏蔽装置。它比静电、静磁屏蔽更具有普遍意义。
电磁屏蔽是抑制干扰,增强设备的可靠性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合理地使用电磁屏蔽,可以抑制外来高频电磁波的干扰,也可以避免作为干扰源去影响其他设备。如在收音机中,用空芯铝壳罩在线圈外面,使它不受外界时变场的干扰从而避免杂音。音频馈线用屏蔽线也是这个道理。示波管用铁皮包着,也是为了使杂散电磁场不影响电子射线的扫描。在金属屏蔽壳内部的元件或设备所产生的高频电磁波也透不出金属壳而不致影响外部设备。
用什么材料作电磁屏蔽呢?因电磁波在良导体中衰减很快,把由导体表面衰减到表面值的1/e(约36.8%)处的厚度称为趋肤厚度(又称透入深度),用d表示,有电磁屏蔽,电磁场在导电介质中传播时,其场量(E和H)的振幅随距离的增加而按指数规律衰减。从能量的观点看,电磁波在导电介质中传播时有能量损耗,因此,表现为场量振幅的减小。导体表面的场量最大,愈深入导体内部,场量愈小。这种现象也称为趋肤效应。利用趋肤效应可以阻止高频电磁波透入良导体而作成电磁屏蔽装置。它比静电、静磁屏蔽更具有普遍意义。
电磁屏蔽是抑制干扰,增强设备的可靠性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合理地使用电磁屏蔽,可以抑制外来高频电磁波的干扰,也可以避免作为干扰源去影响其他设备。如在收音机中,用空芯铝壳罩在线圈外面,使它不受外界时变场的干扰从而避免杂音。音频馈线用屏蔽线也是这个道理。示波管用铁皮包着,也是为了使杂散电磁场不影响电子射线的扫描。在金属屏蔽壳内部的元件或设备所产生的高频电磁波也透不出金属壳而不致影响外部设备。
用什么材料作电磁屏蔽呢?因电磁波在良导体中衰减很快,把由导体表面衰减到表面值的1/e(约36.8%)处的厚度称为趋肤厚度(又称透入深度),用d表示,有
其中μ和σ分别为屏蔽材料的磁导率和电导率。若电视频率f=100 MHz,对铜导体(σ=5.8×107/·m,μ≈μo=4π×10-7H/m)可求出d=0.00667mm。可见良导体的电磁屏蔽效果显著。如果是铁(σ=107/·m)则d=0.016mm。如果是铝(σ=3.54×107/·m)则d=0.0085mm。
为了得到有效的屏蔽作用,屏蔽层的厚度必须接近于屏蔽物质内部的电磁波波长(λ=2πd)。如在收音机中,若f=500kHz,则在铜中d=0.094mm(λ=0.59mm)。在铝中d=0.12mm(λ=0.75mm)。所以在收音机中用较薄的铜或铝材料已能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因为电视频率更高,透入深度更小些,所需屏蔽层厚度可更薄些,如果考虑机械强度,要有必要的厚度。在高频时,由于铁磁材料的磁滞损耗和涡流损失较大,从而造成谐振电路品质因素Q值的下降,故一般不采用高磁导率的磁屏蔽,而采用高电导率的材料做电磁屏蔽。在电磁材料中,因趋肤电流是涡电流,故电磁屏蔽又叫涡流屏蔽。
在工频(50Hz)时,铜中的d=9.45mm,铝中的d=11.67mm。显然,采用铜、铝已很不适宜了,如用铁,则d=0.172mm,这时应采用铁磁材料。因为在铁磁材料中电磁场衰减比铜、铝中大得多。又因是低频,无需考虑Q值问题。可见,在低频情况下,电磁屏蔽就转化为静磁屏蔽。电磁屏蔽和静电屏蔽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都应用高电导率的金属材料来制作;不同点是静电屏蔽只能消除电容耦合,防止静电感应,屏蔽必须接地。而电磁屏蔽是使电磁场只能透入屏蔽体一薄层,借涡流消除电磁场的干扰,这种屏蔽体可不接地。但因用作电磁屏蔽的导体增加了静电耦合,因此即使只进行电磁屏蔽,也还是接地为好,这样电磁屏蔽也同时起静电屏蔽作用。
综上所述,静电屏蔽、静磁屏蔽、电磁屏蔽的物理内容、物理条件、屏蔽作用是不同的,所用材料也要从具体情况出发。但它们都是屏蔽电磁场,是有本质联系的。